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
如题,是自体心理学先驱科胡特的经典语句,原文是
“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驱力需求的能力。如果孩子长期暴露在父母不成熟的,敌意或诱惑的回应中,将会引起他强烈的焦虑与过度的刺激,从而导致精神成长的贫乏。因为他的内驱力的很大部分被压抑了,而这部分无法参与他心灵的发展。(Kohut and Seitz1963, pp. 370-1)”
举例理解下这段话的意思:
没有敌意的坚决
当幼童打了其他小朋友,父母通常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直接大吼,不许打人,打人不是好孩子(严厉制止,直接评判),另一种去问孩子为什么打人?温和而坚定的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告知他当感受到愤怒和不满时可以用语言去表达这部分(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接纳孩子情绪,提出规则约束,及替代性表达方式)。
第一种孩子一般的反应是大哭,但迫于家长的压力,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对方道歉,他的这部分情绪是没有被看见的,是被强行压制的,也许下次他不敢了,但那是因为恐惧,这部分没有被处理的情绪会以其他的形式出现,造成一些行为问题的产生,例如,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可能会在关系里面有很多驱力无法表达,会产生压抑的,无意义的感受,从而陷入抑郁的状态,或者发展出被动攻击,伤害自己以达到攻击父母的目的。
第二种孩子也会哭闹,但情绪是被父母理解了,父母的话他可以听进去,当然孩子学习是需要过程的,他们需要反复的经历这些来逐步内化规则和边界,表达情绪的方式,从而向前发展。可以体验下两种方式的差异。
除了以上两种情况,也有父母会马上冲上去揍孩子,如果你是这样的父母,可以问问自己冲上去的那一刻内心发生了什么,是承载不了因自家孩子打了别人家孩子而自己产生的的愧疚,或者因容不得孩子做错事带来的愤怒?需要更深入探索一下。
不含诱惑的深情
有诱惑的深情就是:你乖乖听我的话,我才爱你,你不听话,我不要你了,你讨好我,我才满足你。“诱惑”是有条件的爱,是为了控制,或者孩子成为父母自恋的延伸,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的目标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成为了满足父母的需要。长大后经常的体验就是没有意义感,不能确认自己,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方面遇到困难等。
没有诱惑的深情就是:你要活出你自己,不论如何,妈妈都不控制你,不评判你,支持你自己做出的决定。这样的孩子是一直被接纳被看见的,他是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发展出正常的依恋关系、安全感,即使遭受挫折,充满爱的凝聚的自体会迸发出力量去应对,正如有句话“爱他就如他所是,而不是如你所愿”所说。
“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这种态度不仅仅可以用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在心理咨询中,也同样运用着这样的态度来工作。童年遭受过这部分创伤的人,在成年后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时,心理咨询可以提供一种修复创伤的途径。
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
咨询师和来访者发展出一段专业的咨访关系,咨询中的严守设置的部分就是在表达没有敌意的坚决,设置是对来访的保护,是咨询得以进行的重要前提保障,当来访迟到、早退、随意请假时,咨询师会用设置来约束来访者的行为,这种行为常常会令来访者不解甚至不满,认为有必要这么严格?甚至会因此而愤怒。
我想说的是非常有必要,当来访突破设置的时候,里面会有很多原因,有个体人格的原因也有咨访关系中阻抗出现的原因,这些都是长程咨询中必然发生的,咨询中遇到的困难不可避免的重复了现实中的困难,当这些发生时,我们到咨询中去讨论,是一个理解自己的通道,正好是治疗的契机,如果因此而中断了关系,那是咨询大大的损失。
咨询师在咨询中与来访者情感的链接,是有很深的“卷入”,卷入除了有专业的部分,贴近来访者,感同身受,做来访者的自体客体,也必然有咨询师作为“人”的部分,真情实感的产生,来访也会对咨询师有真情实感的发生,有正面的爱慕、信任,也会有负面的憎恨、失望等,这些也都是很重要的。
当咨询中体验到这部分的时候,来访者可以跟咨询师讨论、理解,一起就这部分去工作,情感不是“诱惑”来访者来维系咨询关系,或者推开他迅速结束咨询关系,在咨询中去承载、理解、消化这些复杂的情感是可以滋养来访者促成成长,当来访者内化了这部分的体验修复了完整的心理结构,到现实生活中去建立亲密关系时就会自如的运用这部分功能。
心理咨询的目标和养育孩子的目标
心理咨询中来访者的修通与成长的过程与父母把孩子养育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的过程极为类似,同样都是在体验中去逐渐领会,在摇摆中不断确认自己,有跌宕起伏,有爱恨情仇,真实的去面对、去经历,直到发展出有胜任感,可以应对困难坎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可以接受他人和自身的有限性,可以接受生命和世事的无常,可以自由的去选择,对自己的情绪有觉察、调节的能力时,作为咨询师的我和作为妈妈的我退回到我的位置,欣赏着你的继续前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联系渔歌轻飏小助手
五月主题文章: